20世纪80年代初股票配资业务,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,1983年的“严打”运动让全国气氛异常紧张。当时社会观念相对封闭,经济尚未发展成熟,工作岗位有限,社会闲散人员增多,也因此滋生了不少违法犯罪行为。在那个年代,重刑几乎成了最直接的惩戒方式。
彼时,大量西方影视作品进入国内,不少青年对西方文化心生向往,思想和举止比传统观念更开放。然而,这种新潮观念与当时保守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。穿一件露肩衣服、稍作打扮,都可能被扣上“不正经”的标签。公共场合谈恋爱的年轻人,更是时时提防周围人异样的目光。
据统计,在那次严打中,共有177万人被捕,3万人被判处死刑,甚至有人因为“亲嘴”被认定为“流氓行为”而被处决。在如今看来难以置信,但在当时却真实存在。
展开剩余82%尽管社会压抑,爱情并没有因此消失。在天津,有年轻情侣把公园当作约会地点。春日午后,阳光明媚,他们依偎在一起,互诉情意。女孩躺在巨石上,男孩伴在旁侧,两人沉浸在属于彼此的温柔中。但他们心里清楚,任何过于亲密的举动都可能引来麻烦。只要有人忽然喝问一句“干什么!”,他们便立刻分开,男孩装作镇定,女孩满脸羞红。
那时人们思想普遍保守,恋人间能牵手已属亲密,拥抱都算大胆,更别说在公共场合接吻,这些行为往往会被扣上“耍流氓”的罪名。为了能有一点属于自己的空间,许多情侣把公园当成“秘密基地”,周末更是座无虚席,长椅常常一位难求,他们就这样在树荫下待一整天,聊生活聊将来。
回首旧照,可以看到那个年代年轻人的青涩和拘谨,偶尔也有大胆的一对,引来旁人注目。但在这安静表象背后,却隐藏着严苛的法律惩戒。一些人因为被认定为“流氓罪”而丢了性命,其中最引人震动的,当属朱国华。
1983年9月23日,天津街头聚满围观群众,一辆押送死刑犯的卡车缓缓驶过。一名年轻男子被反绑双臂,胸前挂着写有“流氓罪”的木牌。广播报出他的身份——朱国华,正是朱老总的亲孙子,消息一出,引发现场哗然。这件事让人们意识到,这次严打是“铁面无私”的。
朱国华早年在天津铁路部门工作,因出身背景高,被人捧着捧着,也养成了骄纵放荡的性格。年轻女孩对他趋之若鹜,他身边的伴侣更换频繁。他家住在天津五大道睦南道的一栋英式小洋楼,窗外就是睦南公园。他和朋友常拿望远镜观察公园里的年轻情侣,再物色他们感兴趣的女孩。
一旦看中某人,他们便想方设法获取联系方式,再将女孩邀请到家中。对当时不少年轻女性来说,能接近干部子弟是难得的机会,很少有人拒绝。他们在屋里玩脱衣扑克之类的低俗游戏,令人难以接受。
朱国华常去溜冰场,衣着光鲜,技术娴熟,吸引众多女性主动接近。渐渐地,他沉迷声色,旷工请假成常态。混迹娱乐场所后,他结识了一些社会闲人,在这些人影响下,他的行为愈加放纵。有时他甚至强迫女性,看到合意的女孩,便让同伙带回家,不愿意的也被强拉上楼,做出令人不齿的事。
他最终被警方调查并拘押。面对指控,他并不认为自己问题严重,反而觉得“和女朋友谈恋爱”是年轻人的正常行为,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些行为在当时属于违法。
案发后,朱国华的奶奶康克清前往天津了解情况。虽然心中痛惜,但她态度坚定,认为“王子犯法,与民同罪”。当批准文件送到她手上时,她冷静批示:“同意死刑。”其实朱老总生前早就交代过:“后代若犯法,不要包庇,必要时可登报断绝关系。”
那个秋天,树叶飘零,82名死刑犯在天津人民体育馆公开宣判后被押往靶场执行枪决,朱国华就在其中。他倒下的那一刻,也象征着权势无法成为护身符。
同一时期,还有熊紫平、熊北平、陈东平等高干子弟也被判死刑。那次严打彰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,无论出身高低,只要触犯法律,都必须承担后果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